气清景明 笃定前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便为清明。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一(2)班开展了清明主题中队活动。
【吃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参观烈士陵园】

青山埋忠骨,碧血染红旗。一(2)班的同学们来到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插柳】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对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踏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抄诗词】
为了更加了解清明节气,同学们共同积累经典诗词,一起走进春暖花开的世界。
【做小报】


做小报,绘作品,在老师的倡导下,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诗情画意中表达对清明节气的期待。
【放纸鸢】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天朗气清,春和景明。乘明媚春光,携清风细语,让我们心怀感恩,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