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课题组老师集中思维教室进行“扎实研究 高效课堂”动。
首先由张楠老师执教四上《认识毫升》。张楠老师以同学熟悉的暑假游泳这一情景入手,提出游泳后1瓶眼药水可以滴几次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生发出解决1毫升有多少的 强烈愿望。随后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直观的感受到了1毫升有多少,小组合租中每位同学的参与感都很强,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探究一个纸杯大约能装多少毫升的水的实验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打开,充分利用手头的实验工具想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法。整堂课环环相扣,从1毫升的体验出发,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了10毫升,100毫升,250毫升有多少。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研组老师还就一些实验细节、环节设置先后以及超范围的计算如何辅助学生解决问题给了张老师不少建议。还是希望整堂课的重点要更加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十分抽象。这节课,费斌老师为了让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费老师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採究过程层次分明,通过圈一圈,数一数、画一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费老师老师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安排了有目的操作,从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在有了幸富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后抽象出概念、从而理解了“倍”的算理。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玩中学,学中玩。这节课学生不但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完整地建构“倍”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用迁移,验证等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和操作等各种能力。教研组老师表示费老师在语言上还需要更加精简,重点还要更加突出些。
本次活动旨在实践“学教模式”的三个环节,即先学、后教和当堂训练三个环节构成。先学环节把挑战的机会还给学生,学生积极自学,主动练习,学习动力强劲;后教环节,教师在教学困惑处点拨指导,在矛盾冲突处启迪思考,在师生互动中归纳总结,教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堂训练环节,当堂课的任务当堂解决,练习题型兼顾学生个体差异,基础练习与拓展提高合理设置,保证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