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日序章 寒意初浓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文化自信”,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一(2)班倪凯靓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立冬”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古代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立冬这个节气正处于秋去冬来的时候。

立冬习俗--吃饺子、喝羊肉汤、吃咸肉菜饭
饺子的原名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时节,人们吃饺子、馄饨,也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之意。北方有谚语说“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一(2)班的小朋友们跟着家长一起学包了饺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和粉、捏面团、放馅料、捏造型,随着一双双巧手的搓转,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水饺新鲜出炉啦!

本次主题活动让小朋友们对“立冬”这一节气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搓汤圆的方式,也锻炼了孩子们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立冬小知识】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补冬
传统文化中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人们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立冬时节的营养以增加热能为主,古训有“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之说。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立冬补冬,补嘴空”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