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苏州评弹作为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其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少先队员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话形式】
A:昨天,我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苏州评弹博物馆,开启了研学之旅,深深感受到了乡韵的魅力。
B:在博物馆中,吴苑深处书场古代听客听评弹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靠在书场门外、姿势独特的小听客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A:我们请教了博物馆徐馆长,才知道这种现象有个特别的名字叫“戤壁书”。意思就是没有座位,靠在书场的墙壁上听评弹。

B:为什么从前的听客对评弹文化这么感兴趣,即使是站着听“戤壁书”也兴趣盎然。而如今,环境好了听评弹的人反而没有那么多了?
我们和辅导员老师一起讨论,决定就以“戤壁书”这一有趣的现象进行研究,并生成研究小课题:《“戤壁书”里听到的评弹三新》。
苏州评弹为了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吸引更多“粉丝型”听客,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创新?队员们自行制定了任务清单,并进行了任务分工。

访评弹名家:知场地局限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循着苏州评弹悠扬的曲调,我们来到耦园书场,寻访评弹名家王建军、王昊。


队员们把访问博物馆时的疑问:,一一向艺术家们请教。
评弹艺术家王昊感动于队员们对评弹的热情与思考:“苏州评弹的书场普遍比较小,能容纳的听客也有限。所以有一位队员可能没有座位,待会要听‘戤壁书’了。”


通过与评弹艺术家们的交流,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苏州评弹为了吸引更多具有听戤壁书精神的听客,需要突破场地局限。
赏特色剧目:习剧目创新
我们有幸聆听了与苏州山塘街有关的《白蛇传赏中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枫桥夜泊》。


评弹婉转的曲调,文艺的唱词,艺术家拨弄三弦时优雅的身姿,即使是听“戤壁书”队员的滕子豪也听的津津有味:“这两首曲目,我都挺喜欢的,山塘街和寒山寺都很贴近我们的生活。”


通过聆听评弹,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苏州评弹为了吸引更多具有听戤壁书精神的听客,需要创作更多贴近听客生活,具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剧目。
尝评弹演绎:晓形式单一
表演结束,评弹的余韵回荡在耦园,也缭绕在队员们的心中,对非遗文化的崇敬油然而生,都想尝试着学习评弹表演。




艺术家王建军夸队员们学得有模有样,但表演评弹时演员必须保持腰背挺直才美观,这对评弹演员有很高的要求,听客长时间看着一动的表演也会审美疲劳。
通过体验评弹学习,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苏州评弹为了吸引更多具有听戤壁书精神的听客,需要改变单一的表演形式,增强和听客的互动。
实地寻访结束,队员们整理一天寻访所得,做成了宣传小报。


我们牢牢记住了艺术家们的叮嘱:“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苏州评弹,不是很远很高大上的事”,评弹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时代。弘扬评弹文化,从小做起,从将苏州话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