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国目前已经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但是非遗的保护不能只依靠党和政府,少先队员们也行动起来了!
通过研学,少先队员先是总结出了评弹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出的“三新”。
【内容新——由古到今】
在评弹博物馆参观时,墙上的剧目展示吸引了少先队员的目光。队员们发现评弹的内容大多是古典文学或者历史故事。




但这些内容少先队员们并不是很熟悉。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云同志就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于是,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扶持下,评弹作品已经与时俱进,进行了更新,涌现出《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银针红星》等这样的现代作品。

研学小队中立刻有成员提出了应该创作一些适合当今少年儿童的评弹作品,一旦有了共鸣,就会有更多的少先队员成为小听客。
评弹是慢节奏的,而现代生活方式是快节奏的。队员们说:“我们可以像古代‘年终会书’一样,选取长篇弹词中最精彩的一段进行展示,组合成一场时间不长的评弹荟萃,这样能让更多的人有时间欣赏评弹。”

【场地新——由静到动】
在耦园书场听评弹时,少先队员们正襟危坐,认真聆听。虽然评弹非常悦耳动听,但是坐着不动,半个小时不到还是觉得有些疲劳。

如何创新评弹表演形式?少先队员有话说:“我们可以借鉴当下流行的‘沉浸式’体验。扩大评弹演绎场地,布置体验情境,让听客在‘流动中’感悟评弹之美。”(对话式)
“也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刚才能上台去学评弹,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受众新——由点到面】
通过问卷统计我们发现:如今的评弹听客多是来自外省市甚至海外的游客。他们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苏州评弹这一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体验的心情,前往书场听一场评弹。或许吴侬软语难懂,但是绕梁余音真切。在珠落玉盘的琵琶、三弦声中,苏州的形象更加清晰了。


网络、自媒体手段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评弹发展的一个新生长点。新时代,评弹的传播,更应由线下转为线上。
我们把创新评弹研学的过程做成了视频,用我们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评弹文化传到更远的地方。
提示语:请拿出你们的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欣赏评弹吧。
希望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能成为具有“戤壁书”精神的评弹听客,对评弹艺术怀有一份热忱的爱,让地方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让文化自信成为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