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落实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10月28日下午在思维教室进行课题组活动。
本次活动,王瑾老师执教《认识平均分》一课,课上,王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分物情境,引导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去感知和操作中理解平均分,在不断的强化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在概念建立中,王老师紧紧抓住“每份相等”和“份”这两个核心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每份相等,即每份同样多,体会平均分与乘法、与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课后,课题组成员就课例中的亮点与启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对王老师课堂上学生的积极表现印象深刻,认为这得益于王老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课题主持人杨明媚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强调,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勇于放手,努力打造高效、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把学生的思考带向远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希望成员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此次课题活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对“平均分”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深入思考,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