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全体课题组教师集中进行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结合低、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老师们先观摩了研讨课,再组织交流研讨。
张维雅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的《用三角尺拼角》一课。这是一堂由教材中“动手做”衍生出来的一节数学实验课。通过复习角及角的分类与画法再过渡到用一副直角三角尺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的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验证。
刘赛华老师执教一年级上册的《“相等”关系的再认识》。这节课从相等的原始意义“一一对应”出发引出相等符号“=”,再分析等号描述的是“左边=右边”的关系。后面由浅入深地安排了7关的练习。课堂紧紧围绕“左边=右边”的关系的应用展开。孩子们的思维由单纯的“数与数”的相等发展到“数与式”的相等和“式与式”的相等。
在随后的教学研讨环节中,课题组成员围绕张维雅和刘赛华老师的课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两位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及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