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外延伸学习的设计思路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与苏州市御窑金砖博物馆合作,开设课外延伸学习项目—御窑金砖泥塑传统手工艺项目。
本课外延伸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了解御窑金砖泥的各种文化内涵与制作。
二、课外延伸学习的实践路径
课程一共分以下五个阶段:初识、探问、塑形、立意、升华。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御窑金砖的相关历史与文化;其次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苏州市御窑金砖博物馆,了解御窑金砖的历史、价值与制作工艺,重点考察御窑金砖的制作车间,了解古代与现代金砖制作的异同;然后通过御窑金砖泥塑的手工艺匠人来校进行近距离指导,让学生初步使用金砖泥进行形象塑造;再次通过匠人进一步的指导,学用雕塑技艺深入泥塑创作,增强表现力,提升立意,在泥塑的过程中进行身心的陶冶,达到一种和谐的生长境界;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总结活动宣传流布御窑金砖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姑苏文化之美。

三、课外延伸学习的活动掠影
御窑金砖:“非遗进校园”活动
今日,金阊实小的校园里多了一个叫“金砖泥塑社”的社团。什么是“金砖泥”呢?那要从御窑金砖说起。
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2006年5月20日,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来苏州还有这样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与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合作,成立了校外活动基地,成立了“金砖泥塑社”,让孩子们用金砖泥体验泥塑,感受姑苏大地上的天然泥土与姑苏文化深刻内涵的重要意义。金砖泥塑手工艺制作老师吴帅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运用金砖泥进行造型的塑造,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体悟,感受浓厚的金砖泥的文化。
2020年,社团在苏州市“家门口的好学校”优秀社团展示活动中第一次亮相社会,引起了参观市民的驻足观看。社团小成员们向大家展示了苏州古典建筑屋脊兽的作品和相关知识,得到了一致好评。


(学生体验金砖文化)
校外课程活动基地之生肖博物馆活动
一、课外延伸学习的设计思路
金阊实验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与生肖博物馆建立校外活动基地,让学生通过体验与实践了解生肖的各种文化内涵与非遗制作。
二、课外延伸学习的实践路径
校外活动基地通过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初步了解生肖的相关历史与文化;其次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苏州市生肖博物馆,了解生肖的历史、起源;然后通过生肖博物馆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博物馆的知识;再次通过深入博物馆,学用生肖拓印,增强学生运用能力,提升立意,在邮票的过程中进行身心的陶冶,达到一种和谐的生长境界;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总结活动宣传生肖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生肖文化之美。

(生肖博物馆实践路径图)
三、课外延伸学习的活动掠影
一朴含藏万丽——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校外活动基地活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州市金阊教育集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开展了校外活动基地课外延伸活动。金阊实验小学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带领学生前往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通过体验与实践了解生肖的各种文化内涵与非遗制作。
十二生肖,十二种属相,它们是华夏子孙共同的印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小的生肖邮票,背后往往是美好的祝愿和时代的剪影。同学们认真聆听邮票背后的故事,若有所思。
生肖文化不但和国人血脉相通,也与世界紧紧相连。现如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行了生肖邮票。遍布全球的华人群体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将十二生肖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博物馆王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现场制作了木刻年画,一只只活泼的生肖动物跃然纸上。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尝试着通过显微镜观察邮票,开启了邮票微观世界的大门。
生肖文化的背后,凝聚着华夏子孙的骄傲。它的广泛传播,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生动体现。作为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本次研学行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知行统一,实践先行。


(学生体验生肖拓印)
校外课程活动基地之评弹博物馆活动
一、课外延伸学习的设计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寄语:“少年儿童要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金阊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更应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立志争做苏州口述非遗苏州评弹的小传人;取其精华,开拓创新,发扬时代精神,使评弹非遗文化在现代生态环境下生机盎然。学校与评弹博物馆建立校外活动基地,丰润学生课外教育场景。
二、课外延伸学习的实践路径
学校带领学生探博物馆,研发展现状。接着,研评弹剧目,知内容之新。学生访评弹名家,晓场地之新。同时做社会调查,明听客之新。最后激励全体学生传非遗文化,树文化自信。

三、课外延伸学习的活动掠影
“戤壁书”里听出的评弹三新——苏州口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学(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国目前已经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但是非遗的保护不能只依靠党和政府,少先队员们也行动起来了!
通过研学,少先队员先是总结出了评弹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出的“三新”。
【内容新——由古到今】
在评弹博物馆参观时,墙上的剧目展示吸引了少先队员的目光。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扶持下,评弹作品已经与时俱进,进行了更新,涌现出《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银针红星》等这样的现代作品。
【场地新——由静到动】
在耦园书场听评弹时,少先队员们正襟危坐,认真聆听。虽然评弹非常悦耳动听,但是坐着不动,半个小时不到还是觉得有些疲劳。如何创新评弹表演形式?少先队员有话说:“我们可以借鉴当下流行的‘沉浸式’体验。扩大评弹演绎场地,布置体验情境,让听客在‘流动中’感悟评弹之美。”(对话式)
【受众新——由点到面】
通过问卷统计我们发现:如今的评弹听客多是来自外省市甚至海外的游客。他们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苏州评弹这一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着体验的心情,前往书场听一场评弹。或许吴侬软语难懂,但是绕梁余音真切。在珠落玉盘的琵琶、三弦声中,苏州的形象更加清晰了。我们把创新评弹研学的过程做成了视频,用我们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评弹文化传到更远的地方。
希望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能成为具有“戤壁书”精神的评弹听客,对评弹艺术怀有一份热忱的爱,让地方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让文化自信成为精神信仰!


(学生体验评弹文化)